上世纪50年代,中国进行了规模空前的“识字运动”——扫盲,目的就是要通过这种大众化的全民运动,使数亿中国人能够读懂简单的报纸杂志,以彻底扫除封建时代形成的“愚民”政策的影响。
50年过去了,时代发生了巨大变化,而我们的国民素质却仍然停留在建国初期的水平上。于是,国家出台了“义务教育法”,强制所有的适龄儿童必须回到学校念书,否则便是不合法的。
但仍然有许多人拒不执行,理由很充足:读书有什么用?还不如早一点学点儿具体的技术,以便让自己日后有碗饭吃。
于是,“央视”便精心打造出一档栏目——百家讲坛,希望通过专家学者深入浅出的讲授,在较高层面上向国人灌输一些历史文化常识。
有人戏称:不就是五六十年代中国农村普遍存在的“夜校”嘛!
既然属于“夜校”的层次,就不可能出现轰动效应。
事实上正好相反,不仅老百姓喜欢看,而其讲授者也声名鹊起,赚足了腰包。
那么,“百家讲坛”到底是相当于以“扫盲”为目的的夜校呢,还是别的什么?
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易中天,通过“品三国”,对中国人家喻户晓的“三国”人物进行了现代版的通俗演义,颇受听众欢迎。
易中天“火”了!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女士将《论语》进行了现代意义上的重新认识,使老百姓知道原来《论语》中的“论”字并非通常一直挂在嘴边的“议论”的“论”,同时也知道了孔夫子原来就是一个胸怀祖国且深谙生存之道的“完人”。
于丹“火”了!
北师大第二附属中学历史教师纪连海先生,以评述的方式演义了满清前期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摒弃能探本溯源,尽量讲清楚来龙去脉,被许多人视为偶像。
纪连海“火”了!
之后,“百家讲坛”便一发而不可收拾。从《三字经》、《弟子规》到《红楼梦》;从孔夫子到和珅、胡雪岩;从秦始皇到康熙帝。几乎所有中国历史上的大人物、大事件,都榜上有名。收视率直线上升,各地电视台纷纷效仿。
于是,“百家讲坛”也“火”了。
我们不禁要问: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绝大多数中国人怎么还闻所未闻呢?不然何以要对这种“通俗”化的东西趋之若鹜呢?
这就是中国的现状。
当一个民族已经走上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之后才猛然发现:我们的根仍然停留在牛车上,而且正在渐行渐远。于是,才要急于求成——重新呼喊民族之魂。
美国的历史只有短短二百余年,但几乎每一名美国人都知道华盛顿、林肯;中国的历史有两千年,但又有多少人知道孔夫子和孙中山呢?
不是时间太久,而是我们善于健忘。
二十多年前,美联社的一位摄影记者拍到了这样一张照片:一位身穿民族服装的阿拉伯富商赤脚蹲在一辆白色“大奔”的机盖上,两只大大的眼睛失神地望着照相机镜头,背后是无垠的白色沙漠。
这张照片在西方引起了不小震动:凭借石油一夜暴富的阿拉伯富豪们居然还处在茹毛饮血的时代?
几年前,中国各大媒体争相报道了这样一则新闻:一位靠“倒煤”起家的山西暴发户到北京看车展,由于售车小姐的一句玩笑,居然一口气买下了十五辆“悍马”,雇佣司机,浩浩荡荡地开回老家。
我也亲见过这样的场面:一位只会写自己姓名的女老板给自己的儿子办喜事儿,就动用了60台黑色“宝马”和60台黑色“奔驰”,而且排量和型号均相同,而领头的婚车是一辆长约十米的“悍马”礼宾车!
看来,我们与那些阿拉伯人相差无几——“穷”得就剩下钱啦!
据此,“百家讲坛”作为一种快捷高效的“扫盲”方式,的确值得大书特书。
记得于丹一口气讲完了《论语》和《庄子》之后,北京的几位博士生便联名发表文章进行讨伐,认为于丹不应该如此“轻率”地误导广大百姓。更有甚者在背上写下“孔子很生气”、“庄子很无奈”的字样骑自行车环游北京城。
平心而论,其实大可不必。
中国有句成语叫做“对牛弹琴”,说的是不看对象的弊病。如果我们非要把《论语》和《庄子》贬成纯学术讲座,恐怕台下和电视机前的百姓早跑光了。
“百家讲坛”以易中天发端走到现在,虽然火爆程度已经不及当年,但仍不失为老百姓茶余饭后增长知识拓宽眼界,积淀文化的一条捷径。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下一篇:公布对阵伊朗大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