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7年挪威政府宣布将斯瓦尔巴机场由“国际级”降级为“国内级”,国际航班不能直飞斯瓦尔巴机场,这一举措遭到挪威国内民众和国际社会的质疑,芬兰成为机场降级令的直接受损方,俄罗斯则反应最为激烈。挪威政府迄今没有公布降级政策的相关文件,仅以经济为由解释机场降级。挪威机场降级令,其目标不针对北约盟国,但也无法约束俄罗斯,反而含有配合美国战略防范中国在北极日益增强的考量。降级令有悖于《斯瓦尔巴条约》关于缔约国“自由进入”和缔约国“无歧视”原则,恐将诱发斯瓦尔巴群岛新的纠纷和冲突。
【关键词】挪威 斯瓦尔巴群岛 北极 机场降级
【中图分类号】D8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8.11.005
世界上只有两地对访客自动免签证,这两地分别是南极洲和挪威斯瓦尔巴群岛。南极洲免签,所有国家公民均可自由进出,是因为有关国家提出的主权声索不为国际社会承认。相比于南极洲,斯瓦尔巴群岛的国际地位极为特殊。1920年挪威等国签署《斯瓦尔巴条约》(又称《斯匹次卑尔根条约》,简称《条约》),规定挪威对群岛“拥有充分和完全的主权”,但各缔约国的公民可以自由进入,在挪威法律的范围内从事生产、商业以及科学考察等活动,即所谓“公平原则”和“无歧视原则”。换言之,缔约国公民可以在自动免签证状态下自由进出斯瓦尔巴群岛。长期以来,围绕斯瓦尔巴群岛及相关水域的管辖权和使用权问题,主权国挪威和缔约国纠葛不绝。挪威以环境保护等为借口,不断加强对缔约国在岛屿和岛屿所属水域的活动的管控,缔约国则坚持“公平原则”,捍卫自身的权益。
这一矛盾因为2017年9月20日挪威政府的一项政策而被再度激化,挪威政府突然宣布自10月1日起将位于朗伊尔的斯瓦尔巴机场从“国际级”下调为“国内级”,再一次把敏感的斯瓦尔巴群岛问题推到国际前沿。20世纪70年代,斯瓦尔巴机场开通后便获得国际机场地位,为缔约国在斯瓦尔巴群岛进行活动提供了便利。如今该机场被调整为“国内级”,意味着国际航班不再可以直飞斯瓦尔巴机场,想要前往斯瓦尔巴群岛的乘客必须首先到达挪威的其他“国际级”机场,然后再转机飞往斯瓦尔巴群岛,这无疑会使之前的便利大打折扣。这一事件不仅引起了挪威国内的质疑之声,也招致国际社会的关注。斯瓦尔巴群岛地处“冰上丝绸之路”的西端,1925年中国政府加入《条约》,机场级别变动关涉中国的北极权益。鉴于斯瓦尔巴群岛特殊的法律地位——基于缔约国协商同意,并以签订国际条约的方式确立群岛主权归属,有必要对斯瓦尔巴机场“降级”事件进行深入分析。
斯瓦尔巴机场降级事件始末
斯瓦尔巴机场位于朗伊尔城西北方向3公里处,是世界上最北端的机场,1973年由挪威修建并于1975年投入使用。2017年10月1日之前,有3家外国航空公司使用斯瓦尔巴机场:北欧航空、挪威航空公司和俄罗斯航空。北欧航空由丹麦、挪威、瑞典三国合作创办,也称斯堪的纳维亚航空公司。挪威交通与通信部(MTC)是全面负责民用航空政策的政府部门。[1]挪威民用航空管理局(CAAN)则是负责确保民用航空安全高效运作,制定民用航空相关法规,并向有意从事航空及相关活动的人员和公司发放经营许可证的管理机构。[2]
2017年9月20日,挪威民用航空管理局发布公告称,挪威交通与通信部决定从2017年10月1日起将斯瓦尔巴机场的级别从“国际级”降为“国内级”,表示“斯瓦尔巴机场与国际机场的标准不符”,并称“这一变化不会影响目前的交通流量”。[3]这一消息发布得十分突然,没有任何先兆,乃至斯瓦尔巴机场经理乌尔尼斯(Morten Ulsnes)都为之一惊。斯瓦尔巴旅游公司总经理布伦沃尔(Ronny Brunvoll)称此前没有得到任何相关消息。他断言,机场降级会让斯瓦尔巴群岛的旅游业遭受损失,因为直飞航班的取消会使外国旅客的旅游成本增加,极可能导致旅客人数的减少,而外国旅客是斯瓦尔巴群岛旅游业乃至经济收入最重要的来源。斯瓦尔巴商会主席和极地活动后勤公司总经理奥尼维克(Terje Aunevik)也批评这项措施,认为其将影响斯瓦尔巴的经济,因为国际航班是增加外国游客数量的关键。当地自由党助理博奇(Eirik Berge)向媒体抱怨他不清楚交通与通信部在做出这一决定之前是否咨询过地方政府。[4]
上一篇:“马达西奇与中国要永远合作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