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达西奇与中国要永远合作下去”
——访世界知名航空发动机生产商乌克兰马达西奇公司
科技日报驻乌克兰记者 张浩
初春的乌克兰南部,阳光煦暖,草长莺飞。4月4日,本报记者走访了世界著名航空发动机企业马达西奇公司,亲身感受了这家百年航发企业的传奇魅力。
图为马达西奇有飞机和发动机造型的办公楼。
成立于1907年的马达西奇公司位于乌克兰扎波罗热市,是世界最大的航空发动机制造商之一,但如果特指苏制或俄制飞机发动机,则没有之一。早在苏联时期,马达西奇就被称为“苏联航空工业的心脏”“动力沙皇”,其产品覆盖涡喷、涡扇、涡轴、涡桨和桨扇全型谱,广泛装备于100余款机型上,产品遍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图为马达西奇制造的D-18T涡扇发动机。
图为马达西奇1916年制造出第一台Дека М-100航空发动机。
从严重萎缩到涅槃重生
现任马达西奇总裁博古斯拉耶夫执掌这家企业已经整整30年。30年风雨一路走来,回首苏联解体之初,他十分感慨。他说,苏联时期马达西奇作为大型航空制造企业有近4万名员工。工厂本身是一个小的社会,拥有从出生到死亡的一切设施和机制。苏联解体之初,经济凋敝,企业出现了严重萎缩。最低谷的时候,工厂里只剩下8千多名员工,大量有丰富经验的技术专家和熟练工人因为看不到希望,转而另谋生路,至今想起都令人痛惜。2000年以后企业开始逐步恢复,目前有2.6万名员工。专业化分工,效率不断提高,公司已经驶入正常轨道。
图为马达西奇总裁博古斯拉耶夫。
马达西奇试车台车间负责人谢尔盖告诉记者,他的兄弟和孩子也都在这个工厂工作。很多人像他的家族一样,从这里出生,在这里成长,并将一生献给了马达西奇的航空发动机事业。他们与马达西奇一样,经受了社会变迁的磨练和市场化的考验。近些年来,马达西奇在进入市场化发展的同时,不断开拓市场,在过去的30年克服重重苦难,保持住了公司在航空动力研发制造领域的雄厚实力,也保住了一支精干的人才队伍。
所有环节都摒除了中间人
从所有权角度来讲,现在的马达西奇是一家股份制企业。据介绍,现在企业从生产到管理环节都取得了极大的突破。比如,股份制改革之前航空发动机的生产、销售、零部件配套,后期维护保养,以及产品运输等环节都是由不同的国企承担,相互间没有隶属关系。而现在马达西奇将过去这些各自独立的环节全部整合到了自己的旗下。整合的直接成果就是从所有环节摒除了中间人,不仅提高了效率,也节省了成本,企业利润和客户利益都得到了保障。
“现在马达西奇在中国、美国、俄罗斯等15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代表处,可以非常方便地与用户进行沟通,以最快的速度满足他们的要求”。博古斯拉耶夫解释说,“比如发动机生产中需要用到的特种胶等液体密封材料。它们的保质期很短,有时只有3天。我们可以用自己的飞机,在很短的时间内将产品直接送到客户所在的任何地方”。博古斯拉耶夫表示,“我常和我的同事们说,‘客户永远是对的’,只要客户满意了,我们也才会满意”。
没有了人,机器只是个零
马达西奇厂内的机械加工车间,几排产自德国的自动机床正在加工精密零部件。在马达西奇工作了近四十年的车间主任博格丹对记者说,“有了自动机床并不代表工作就变得轻松,仍然需要设置数据,现场观察,以及随时调试。如果没有了人,机器只是个零”。据他介绍,机械加工车间工人的平均年龄只有34岁,这一数据在乌克兰的大型航空制造企业中是非常年轻的。该公司某项目副总师谢尔盖介绍说,马达西奇厂工人的平均工资甚至远高于首都基辅的平均水平。良好的薪酬,以及稳定的事业发展平台,为马达西奇补充了大量新鲜血液,百年企业也呈现出蓬勃朝气。
马达西奇始终视人才为企业永葆生机的关键。企业有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与当地两所大学有多年形成的人员培训机制。另外,马达西奇对实践中形成的经验十分重视,并将之上升为与设计、试验并重的“经验曲线理论”。企业普遍采取导师制,由年长的教授年轻的,前辈和新人一起工作,一起用餐,遇到问题手把手教给年轻人应该怎么做。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冰冷的机械笼罩上了人性的温暖,从一点一滴的细微之处,延续着润泽这家百年企业的工匠精神。
马达西奇精神“诀窍”何在
下一篇:挪威斯瓦尔巴机场降级事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