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41年,十六岁的刘彻即位,他将成为千年后我们耳熟能详的汉武帝。此时,距儒家祖师爷孔子创建儒家已过去三百年,三百年来儒家一直半死不活。战国时期,各国用法家以求快速进步,孔子这批人无用武之地。秦帝国时期整个国家意识形态是赤裸裸的法家思想,儒家经典被烧毁。西汉初期几十年,帝国重视道家,儒家只能在当花瓶。而三百年一直默默无闻的儒家,却在刘彻即为以后逐渐兴盛并走向高峰,这其中是何原因呢?
刘彻亲政—儒家好运降临
但儒家是倔强的,只要不死,必找机会雄起。赢政时代,儒生钻营扶苏,把他塑造成了仁义之人;陈胜造反后,山东儒生们抱着书去投,希把陈胜辅佐成圣王。楚汉战争期间,儒生们倾巢出动,见缝插针,游走于诸侯国之间。遗憾的是,属于他们的时代还未到来;令人宽慰的是,属于他们的时代正姗姗而来。
刘彻亲政后,儒家的好运气从天而降。刘彻虽然年轻,却在诸多大臣的建言下看到不容乐观的现实。近半个世纪的道家无为政策,让西汉王朝的面临种种危机。在经济上,国库虽然充盈,但百姓并非全都能吃上饭,因为有严重的土地兼并问题。由于帝国几十年的无为政策,朝廷对民间不闻不问,豪强之徒胆大包天,疯狂兼并土地,大地主阶层形成。大地主形成的另一危害则是统治上的,商人在地方开始用金钱干扰。同时,无为政策让帝国多年受匈奴侮辱,于是刘彻决心终止道家的无为,选用进取型的国家意识形态。
汉武帝的三大考题
刘彻登基第六年(公元前135年),道家保护神窦太后去世,刘彻立即举办全国人才选拔大会,目的是为国家选拔“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的人才,刘彻亲自做考官,儒家学子、宰相卫绾做副考官。刘彻给了三道题目:第一,天下何以会乱?第二,既乱之后,如何才能治?第三,既治之后,如何才能长治久安,永享太平?这三个问题,其实是一个问题:如何能让一个国家长治久安?
各家学派纷纷撸胳膊挽袖子,展开洋洋酒酒的回答。道家说,应无为,法家说,应法治第一,农家说,应发展农业,兵家说,应巩固国防,阴阳五行家说,应从天道中寻找治国之术。刘彻对这些答案都不满意,只有儒家学派董仲舒的回答让他看到了正确答案。
开启教化统一的先河
董仲舒是刘启时代的博士,研究《春秋》的顶级专家。他认为,国家太平第一要务是统一思想,国家应支持正当学术研究,百家应任其自然发展,不必由朝廷供养。所以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不是把儒家之外的百家消灭,而是朝廷不再像从前那样供养他们,只供养儒家一派,这一派是正宗,董仲舒认为,唯一的武器是教育。教育,唯独儒家最重视,也做得最好。孔子收弟子,不是靠帮规,而是靠知识的传授和教化,由此形成永不可灭的心法传承制度,这也是儒家学派能缩延千年而不绝的原因。所以,董仲新给汉武帝的终极答案是,以教化治平。刘彻大喜过望,认可了他的绝妙建议。从此,中华历代帝国和王朝,无论开国领导人是什么样的知识水准,都把“教化”看成治国第一等事。“教化”也由此成为中国历史的主旋律,再不能有一丝改变。
董仲舒的四条教化之目
教化是纲、刘彻又按照仲舒的建议设置教化之目,大致有四条。第一条,朝廷中的博士全由儒家学派人士担任,其他学派的人全部清出博士队伍。表面上看这是儒家思想很霸道,实质上,一个广大的帝国必须只能有一种思想。第二条,设立太学,由儒家学派人担任教师,传授儒家学派解释的五经。学生无论出身如何,只要能通过考试,就能进入学习,同时,只要被认可毕业,即被任命官职。直到现在,作为平民组建的汉帝国朝廷才真正具备了平民朝廷的要素,平民有了进入朝廷的途径。至此,所有的“公务员”都成了儒家学派人,之后的两千年,儒家虽有暗淡之时,但一直保留着复兴的火种,屡灭屡燃。
下一篇:《来运运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