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反对把英语踢出主科地位的原因其实很多简单——对普通人(即自身天赋一般、经济条件一般甚至还比较差的)而言,在当下,如果出现这样的调整会让他们逆袭变得更难。
弄懂这个逻辑并不难,我们只需要清楚如下两点即可:
1、当下的高中考试、高考考试成绩分布特点;
2、语言英语和英式英语的区别。
关于第一点,我这里只找一个样本进行分析,其他样本也并不难找,有心人可以直接问问当地高中学校的老师、学生以及家长即可。
我这里选取的是网传的最近一次湖南九校联盟的高三联考成绩统计表。
这个表的真伪本身姑且不论,但这个成绩是非常具有普遍性的,即目前的高中考试,语数英三科中数学是最难考高分的——据悉此次联考拥有100多所高中合计九万七千多人参加,而数学及格的只有不到2000人。
有统计称数学人数最多的分是26分,物理人数最多的是21分。
如果只是一次考试确实说明不了什么,但如果是全国很多地区都呈现这一问题的话呢?
如果我们对当下高中阶段的考试情况(包括)有所了解,就会知道我们过去的一些认知是需要改变了,尤其是对中小学生家长而言,这会影响到我们孩子的教育规划以及投入。
高中数学依靠大量刷题就能考高分的时代一去不回。
中考变容易是为了减负,而高考变难则是为了选拔真正有天赋、有能力的而不是靠海量刷题提高成绩的人才。
数学成绩的提高对学生的天赋、投入(时间和金钱)以及资源(师资、环境)等要求变得更高。
大量刷题固然在某个分数段依旧还会持续发挥作用,但题目的难度变化使得这种单一的方式很容易就触及瓶颈。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单靠要求学生调整学习方法、改变思维习惯等是不够的,还需要学校(师资)、家庭(尤其是早期教育、习惯养成的关键期)以及社会资源的通力合作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应对这一变革。
在这方面,城市对比乡镇以及农村整体优势更为明显,条件好的家庭会比条件差的整体上优势更为明显,文化水平高的家庭整体上会比文化水平低的优势更明显……
天赋很高固然很重要,但哪有那么多天赋奇高的人?
更多人其实还是只需要依靠自身以及各种资源以拉开差距即可——你只要跑(考)得比大多数人更快(高)即可。
所以未来数学的学习我们一定会发现无论是从时间还是金钱的投入上都会增加,过去我们说这可能是择校、奥数、竞赛等影响为主,但本质上还是“高考”的影响。
在这方面,从整体上看,“普通人”无疑优势是较低的。
“得语文者得高考”时代已过。
还记得前些年“得语文者得高考”的说法吗?
得益于这样的认知,给中小学甚至是学前教育都带来了很大的改变,最为典型的就是学国学、学经典、多读书等改变,让越来越多的人对新高考语文的重视程度、驾驭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所以我们会发现越来越多的学生在语文上是能得高分的,而且随着数学难度的提升使得理科学生也出现了语文得分高于数学得分的情况。
唯有英语依旧
这里的“依旧”指的是这么多年来英语的成绩相对于语文和数学是更为稳定的。
而且我们可以发现,所有总分很高的学生中(能考上985、211的学生),英语成绩很可能是所有科目中最高的。
先是语文再是数学,而唯有英语一直是最为“容易”得高分的科目。
注意:本文所说的“容易”从来不是因为英语本身多么的容易,而是相对于其他科目。
这是为什么?
这就是我们要说的第二个问题——语言英语和应试英语。
本质上讲我们所考试的英语更多其实是“应试英语”,而不是很多人说的需要花费大价钱才能获得的“语言环境”的“语言英语”。
英语本身是一种语言不假,语言天赋、语言环境、物质投入等肯定会有利于一个人更好地掌握这种语言。
但不是说“能说会道”的人就一定能在我们的英语考试中考高分。
就好比我们人人都会说汉语一样,即便是有海量的阅读量,想要在语文考试中得高分,你必须还要掌握很多的应试能力才行。
但不同之处在于,汉字你认识再多对语文成绩影响几乎不大,但英语单词你认识的足够多,却对英语成绩有很大的影响。
不同于汉语,英语的应试对单词、固定的搭配以及语法等考查会显得更“简单粗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