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简介
朱湘是二十年代清华园的四个学生诗人之一,与饶孟侃(字子理)、孙大雨(字子潜)和杨世恩(字子惠)并称为 " 清华四子 ",后来与其他三子成为了中国现代诗坛上的重要诗人。在校期间,他的艺术天分已经崭露出来,当时就是清华校园的文学名人。
1921 年在清华学习期间开始新诗创作,初期作品多收在诗集《夏天》 ( 1925 ) 中。作品《小河》等风格纤细清丽,技巧还较为幼稚。1925 年以后,自觉追求新诗音韵格律的整饬,曾于 1926 年参与闻一多、徐志摩创办的《晨报副刊 · 诗镌》的工作,提倡格律诗的运动,并发表 " 我的读诗会 " 广告,努力实践诗歌音乐美的主张。他的第二部诗集《草莽集》 ( 1927 ) 形式工整,音调柔婉,风格清丽,《摇篮歌》《采莲曲》节奏清缓、动听,他的著名长诗《王娇》,注意融汇中国古代词曲及民间鼓书弹词的长处。这个诗集标志他诗歌创作的日趋成熟。朱湘出国前后的创作较多接受外国诗歌的影响,对西方多种诗体进行了尝试。
采莲曲
小船呀轻飘,
杨柳呀风里颠摇;
荷叶呀翠盖,
荷花呀人样娇娆。
日落,
微波,
金丝闪动过小河。
左行,
右撑,
莲舟上扬起歌声。
菡萏呀半开,
蜂蝶呀不许轻来,
绿水呀相伴,
清净呀不染尘埃 ,
溪间,
采莲,
水珠滑走过荷钱。
拍紧,
拍轻,
桨声应答着歌声。
藕心呀丝长,
羞涩呀水底深藏;
不见呀蚕茧,
丝多呀蛹裹在中央?
溪头,
采藕,
女郎要采又夷犹。
波沉,
波升,
波上抑扬着歌声。
莲蓬呀子多:
两岸呀榴树婆娑 ,
喜鹊呀喧噪,
榴花呀落上新罗。
溪中,
采蓬,
耳鬓边晕着微红。
风定,
风生,
风里荡漾着歌声。
升了呀月钩,
明了呀织女牵牛;
薄雾呀拂水,
凉风呀飘去莲舟。
花芳,
衣香,
消溶入一片苍茫;
时静,
时闻,
虚空里袅着歌音。
诗歌鉴赏
《采莲曲》是朱湘的得意之作,这首诗无论在形象、风格、形式、技巧上,都可以作为朱湘诗歌的代表作。
把新月派 " 理性节制感情 " 的美学原则加以认真贯彻的朱湘,在他的大多数诗篇中着意表现一种宁静的风格。那种 " 东方的静的美丽 " 差不多成了朱湘所崇拜的至上的诗境;在这种超越了时空的美学风格的制约下,诗中的形象也成了富有古典意味的形象,美得出奇,也静得出奇。《采莲曲》是采莲少女们唱的歌调,宛如古曲 "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 的风致,采莲少女也与世事变迁绝无干系,荡漾着典雅的古风。在诗中,娇娆的人与人样娇娆的荷花交相辉映,桨声与歌声互相应答,花芳与衣香在风中交融,采莲女的娇羞又与天上人间的欢乐美景叠印在了一起,好一幅和平宁静安详的景象。诗写得十分细腻,典型的东方少女,近乎富丽的古典意味的色彩,又与那恍如全诗中荡漾着的悠远雅致的乐声歌声交融在同一番意境中,闪发着奇彩。
朱湘对中国古典诗词传统的大胆汲取以及与之在精神气质上达到的共鸣,可以说是影响他诗的风格的一个重要因素。《采莲曲》的章节、字句、音节、节奏如此的谐美和婉转,如此的精致和考究,难怪有人说这首诗的格律是 " 词曲式的格律 "。内容上缺乏时代气息,这是朱湘大多数诗作的共同特点,也是一种通病。但形式上的刻意经营以及所达到的不一般的效果,却是朱湘的心血所在,与我们前面提到的东方气息紧紧相联。《采莲曲》在形式上又有许多独到之处。朱湘的大多数诗作各诗行整齐划一,章节与章节之间保持对称的形式。在《采莲曲》中却有些不同,章节与章节之间固然保持了十分严格的对称,各诗行却不是那么整齐划一;相反,诗人是通过那种参差不齐,错落有致的诗行,传达出了一种难得的节奏感。在这首诗中,音韵是活动的,流畅的,是随着诗歌情绪摇曳变幻的。像 " 藕心呀丝长,羞涩呀水底深藏 " 这样的音韵搭配,无疑是富于生气的,并没有在朱湘的一部分诗作中的那种生硬的搬凑。另外,像 " 左行,右撑 "" 拍紧,拍轻 "" 波沉,波升 " 这样的短语,更是朱湘的得意的创造,他自己说这是 " 以先重后轻的韵表现出采莲舟过路时随波上下的一种感觉 "。朱湘在诗歌艺术形式尤其是格律上的这种探索,对后来者是很有启发的。
(黄心村)
一审丨编辑 包学枫
二审丨值班主任 刘宇玮
三审丨值班总编 汪文学
上一篇:工人诗歌在尊严与苦闷中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