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两会访谈录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新时代新征程,基础教育要更加重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阅读能力和阅读素养是高质量人才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阅读素养需要在广泛开展读书活动上想办法,通过解决中小学生读书的堵点和难点,实现高质量阅读,构建全民阅读生态体系。
3月6日,中小学语文统编教材总主编、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荣誉所长温儒敏,全国人大代表、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邵志豪,做客中国教育报刊社“两会访谈录”演播室,接受《人民教育》记者的采访,就如何引导青少年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无论现代科技如何发达,不可能也不应当完全取代传统的阅读
记者:在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时代,各种信息爆炸式增长,获取知识的途径也越来越多,请问温老师,这样的背景下,应该怎样理解读书的必要性?
温儒敏: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信息传播的途径。所以现在我们获取信息、找到知识的途径比以前多了,非常便捷,我们应该迎接,尽量去适应信息时代的到来。但是,可以肯定,信息时代还是需要读书的,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帮助我们更好地读书。信息技术,包括人工智能,不能够取代我们个人的读书生活。因为一个人的成长,除了实践,很大程度上也要通过读书去实现,需要逐渐积累,建构自己的思维能力,以及对世界的体验和认识,所以它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任何技术都代替不了的,必须经历这个过程。就好像一个小孩,从小要读很多的古诗,读一些文言文,背诵一些东西,一步步走过来,这其中要积淀情感、认知和各方面的东西。我曾经说过“读书养性”这个词,读书是个人的涵养过程,涉及心理、性情、人格的形成。机器人可以告诉你梨子的味道是什么,但终究要通过自己去品尝,才能知道所谓酸甜是什么样的味道。所以我觉得信息时代读书很方便,但要注意可能是有利有弊的,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阅读方式。所以我主张孩子们还是以纸质阅读为主,同时也要有一些数字化阅读,既读书也读网。纸质阅读本身就是一个审美过程,一本书的装帧、封面设计、纸张版式,都有独特的意义和韵味,令人玩味不止。我们常说“书卷气”,恐怕在网上很难获得这种“书卷气”。无论现代信息科技如何发达,不可能也不应当完全取代我们传统的阅读。所以信息时代既要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来帮助我们阅读,又要警惕和防止网络阅读带来的一些弊害,譬如说浅表思维、碎片化思维等。
记者:温老师的解读让我们对读书的理解更加深入了。我们知道,早期阅读很重要,这里想请问温老师,怎样帮助孩子们建立起早期阅读的习惯和意识,让孩子们从小就喜欢上读书?
温儒敏:对学前儿童和小学低年级学生的阅读应该注意分级,一级级的要求不一样。要根据儿童不同的年龄段、心智发展的程度,引起他的兴趣,按照梯度由浅入深。不要把识字作为学前儿童读书的要求,学前儿童的读书主要依靠亲子阅读,父母跟孩子一块儿读,也可以让孩子自己读一些绘本。学前儿童和小学低年级应该以童话、传说、故事阅读为主,到了高年级开始适当地增加一些儿童文学、当代优秀作品,还可以适当地增加一些科普、经典作品。像《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等,没有必要强求在小学阶段就读,不要提前加满。早期阅读最重要的是什么?就是激发兴趣、培养习惯。好奇心、求知欲、想象力这3点是最重要的,所以培养阅读兴趣,感受更多的乐趣,从幼儿就可以抓起,这是终身受益的事情。
孩子有了读书兴趣和习惯,自己便会寻找好书来读
记者:邵校长,我们知道您十分关心乡村教育,请问怎样才能帮助面广量大的农村孩子也养成阅读习惯,让书籍滋润他们的心灵?
邵志豪:这几年我到乡村学校去调研、支教,走进很多县域高中和乡村中小学。我感觉到最大的困难还是学生没有很多书可以读,就是可读的阅读资源还是匮乏。提升乡村学校学生的阅读素养,要从4个方面来推动。第一,要通过政府的支持、学校的落实,为学生提供触手可及的阅读资源。学校图书馆、县域图书馆、村小图书馆的建设,还有村委会、办事处图书馆的建设都很重要。第二,通过网络技术搭建一个以国家或地方政府为主导的阅读共享平台。有益的电子书或电子读物,能让学生在线上免费共享,以此来增加阅读资源的供给。第三,想读什么书,应读什么书,需要教师来指导。我们都在做教师专业发展,我特别想建议以政府为主导,给乡村教师阅读素养提升做专题培训,提高乡村教师的阅读能力和阅读素养,从而带动乡村学校中小学生阅读素养提升。第四,家校社共育的一个着力点是阅读。营造家庭阅读、社会阅读氛围,营造学校的阅读氛围,整体营造全社会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氛围,这是最关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