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文艺周刊(第180期)
【繁花】
【新潮】
【繁花】
致敬八一建军节:回望经典,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热血沸腾
1927年8月1日凌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枪声划破黑夜,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就此诞生,8月1日也由此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
八一建军节前夕,文艺周刊带领读者一起回顾那些带有“江苏印记”的军事题材文艺作品,它们以中国革命军人为主要表现对象,生动展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95年来所走过的光辉历程。经典作品中所承载的历史荣光和精神力量,时刻提醒我们,无论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曾经有过的流血和牺牲,不能忘记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
歌曲《九九艳阳天》:
传唱几代人的抒情神曲
“九九那个艳阳天来哟,十八岁的哥哥坐在河边……”每当熟悉的旋律在耳边响起,人们总是不由自主地跟着哼唱起来。这首《九九艳阳天》是经典电影《柳堡的故事》的插曲,悠扬婉转的旋律加上通俗上口的歌词,传唱了半个多世纪仍经久不衰,成为几代中国人心中的“抒情神曲”。
电影《柳堡的故事》剧照
在新中国军事题材的影片中,鲜有涉及爱情故事,电影《柳堡的故事》却是一个例外。1957年上映的《柳堡的故事》讲述了新四军某连副班长李进与少女二妹子之间纯洁真挚的爱情故事。与其它战争题材电影不同的是,《柳堡的故事》没有在影片中再现惨烈的战斗场景,而是把视线落到当时部队中正在休整的军人的情感,既有儿女情长的唯美,又有革命战争时期特定的英雄主义色彩。影片一经公映,立即在全国引起轰动,《九九艳阳天》婉转悠扬的曲调也随之在全国传唱开来。时隔半个多世纪,这部影片影响了无数影迷,豆瓣上,每年仍有不少影迷会重温该片,影片评分达7.8分。
“《九九艳阳天》歌曲调式上采用了典型的江苏民歌小调式的表现手法,就像是一对年轻恋人在劳作时的随意对唱,充满着浓郁的地方风情,让人倍感亲切。歌词创作运用了大量当地的民间素材,加之赋比兴、问答和重复等表现手法,使歌曲既接地气,又不失活泼与俏丽。”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陈新坤这样评价道。
扬州宝应县柳堡镇是电影《柳堡的故事》拍摄地、故事发生地。宝应县音乐家协会副主席李崇德至今仍清楚地记得,《九九艳阳天》在影片中出现了四次,每次都代表着不同的寓意。“不同情境下的不同内涵,经由演唱者用不同的情感与演唱技巧表达出来,丰富了歌曲层次,体现了歌曲高度包容的情感意蕴。”在李崇德看来,《九九艳阳天》优美动人的旋律和故事情节的完美配合,使得这首歌口口流传,经久不衰。
宝应县文化馆副馆长张爱民曾在中央电视台、省市县重大活动中多次演唱《九九艳阳天》。作为宝应县柳堡镇当地人,从小浸润在《柳堡的故事》中,《九九艳阳天》称得上是他的“启蒙音乐老师”。作为一名演唱者,他感动于这首歌中流露的真挚情感,并致力用歌声将红色经典文化传递给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每一首歌曲都有它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寓意,《九九艳阳天》唤起了我们心中对于当下生活的珍惜之情,这样的歌曲永远不会落伍。”
现代京剧《沙家浜》:
上演军民鱼水深情
作为一部家喻户晓的戏曲作品,京剧《沙家浜》塑造的阿庆嫂、郭建光等经典人物形象,连同一段段经典唱腔,凝结成了中国人心中的集体记忆。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的文艺事业蓬勃发展,戏曲界不断尝试用古老的戏曲艺术反映现实题材、塑造时代形象。1960年,上海市人民沪剧团排演的沪剧《芦荡火种》受到了广泛关注。这出戏反映了抗战时期地下党员阿庆嫂掩护18名新四军伤病员,坚强而机智地与日伪武装周旋,最终夺取胜利的传奇故事。1963年,时任北京京剧团编剧的汪曾祺等人接到任务,将沪剧《芦荡火种》改编为了京剧。
京剧《沙家浜》剧照
上一篇:徐志摩诗集大全(47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