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俞敏洪
来源:老俞闲话
各位朋友好,今天我们来讲一下唐朝王勃所写的《滕王阁序》。由于这个文章被收录到了中学课本中(现在已经被从新版的统编必修教材中拿掉了,导致有的学生学不到,没有道理),所以大家对它还是比较熟悉的。但我们很多人其实并没有学通,也并没有全部学会,极少数人在中学的时候能够把全文背出来。
在讲《滕王阁序》前,我们先来讲一下文体。因为《滕王阁序》是用骈文写成的。骈文也叫骈体文,也叫骈俪文。骈是什么意思?就是两匹马平行向前的意思。俪是什么意思?就是两个人并排在一起,成双成对的意思,所以我们有一个词叫做俪影,俪影就是夫妇或者情人两个人排在一起的意思。
(伉俪携手)
从文字表面,我们就可以看出来,骈体文,或者骈俪文,实际上是指文字上成双成对的状态,就是两相对应的状态。比如说在《滕王阁序》里,我们最熟悉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前面那句和后面那句相对应。还有《滕王阁序》开头就说“豫章故郡,洪都新府”,就是“豫章故郡”和“洪都新府”进行对应,“星分翼轸”和“地接衡庐”互相对应,两两对应的词句,一般都是四个字或者六个字。当然这是一般来说,因为有时候是可以变成七个字或者八个字的,比如在《滕王阁序》中,“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这中间加了个“而”字,就变成了七个字,但整体来说大部分都是四个字,或者六个字,偶尔会有三个字、七个字,但很少有五个字。
不管怎样,它有一个特点,就是前面是四个字,后面必须四个字;前面是六个字,后面必须也是六个字,互相对应,有点像对联似的。当然对联是不限字数的。比如我们在云南大观楼所看到的写滇池的长对联,“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是很长很长的。
(昆明大观楼)
在骈体文中,是一句一句相对应,而不是一段一段相对应。也可以四个字加六个字,互相对应,叫骈四俪六。我们在《滕王阁序》中读到的“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就是“四六四六,骈四俪六”的结合。不管怎样结合,它的前提条件一定是前后对称,有点像故宫“从中间切开,两边合上,互相对称”一样。文字上的对称性是骈体文(或者骈文)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如果说不对称,原则上就不能叫骈文。由于形式非常讲究,而且不能够有任何“散漫”。意味着形式和技巧就占了最重要的、最突出的地位,在内容表达上有的时候就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当然了,我们有一句话叫做“戴着镣铐跳舞”,就是说如果你习惯戴上镣铐了,并且镣铐变成了你跳舞的工具,那么也能跳出最优美的舞蹈来。我写过一篇有关滑雪的文章,把两个板往脚上一捆、一卡住,你觉得一下子就没有办法自由行动了。学单板的时候,两个脚全部捆在一个单板上。但一旦熟练后,单板也好,双板也好,就变成了你滑雪优美姿态的工具。
骈文这种形式,形式上要求非常高,你可以在文字上自由发挥的余地不是那么大,受到了很大的束缚。很多人虽然能够写骈文,但大多都是形式主义。能够把重要的内容、优美的内容写出来的,思想深刻,情感丰富,这样的骈文,在历史上并不是很多。历史上看,从东汉开始(骈文起源于东汉),一直到今天(今天依然有人会写骈文玩),很多人用写骈文的方式,来证明自己对文字的驾驭能力。成千上万篇的骈文在历史上沉淀了下来,但值得我们去读的,加起来也就几十篇,值得背诵的,不超过十篇。我们今天要讲的《滕王阁序》,还有我们在初中就读到的吴均的《与朱元思书》,还有一个比较有名的,庾信的《哀江南赋》,都算是名篇。《哀江南赋》,连同它的序,都是以完整的骈文写出来的,是写得最早的骈文之一,但实在太长了,以至于让人望而却步。最主要的、完整的传世名作,在长度上也刚好的,就是《滕王阁序》。
骈文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辞藻和典故的堆砌,书写的文字要比较华丽,而且要用大量的典故,因为只有用典故、词藻华丽,才能显示出写作的功底。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滕王阁序》中,光用到、提到的人就不下几十个,典故也是几十个,文字上也非常华丽,比如“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句话一下子就涉及到了四五个典故,背后涉及到了很多人的故事。这就是写骈文的一个特点,大量运用辞藻,大量运用典故,这样就增加了写作难度,你要对历史知识和人物非常熟悉,写骈文才会得心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