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1184字 阅读约4分钟 -(方阳 摄)读书是自己的成长
文 | 曾娟
我出生在一个普通工人的家庭。父亲是一名矿井工人,母亲是小学民办教师。在我的印象里,父亲不爱说话,但很爱看书。母亲性格活跃些,不仅喜欢看书,而且写得一手好文章。可能是受到父母亲的影响与熏陶,从小学开始,我就痴迷读书,为的是有一日能像母亲一样,写出受到他人称赞的一手好文章。
读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便开始看《红楼梦》《儒林外史》等长篇名著。隔壁家的小姐姐在院子里玩橡皮筋、丢沙包的时候,我则一个人安静地坐在家里看书。遇到不认识的字或难以理解的句子,会认真做好笔记,等母亲下班后缠着母亲为我解读。三番五次,从没见母亲厌烦。成年后,有一次母亲和我聊起小时候的趣事,提起了这事,还表扬我“小时便好学”。我心中着实有点惊喜。
中学时,学校成立了文学社,上初二的我当选为社长。自那以后,我更是爱上了阅读与写作。本不宽裕的父母亲节衣缩食,为我订阅了很多报纸与杂志。母亲还为我做了好些个剪贴本和摘抄本。看到写得好的文章,母亲会替我剪下来,黏贴在剪贴本上,也会要求我大声朗读甚至背诵。我天天写日记的习惯便是那时养成的,直到今天。
初中二年级,我的第一篇文章见诸报端。那是一篇名叫《走过七月》的五百字散文。尽管写作技巧还不成熟,但写出了真情实感。这篇文章的发表也让我明白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道理。
最忘不了的是我高中时代的语文老师。彼时,他刚从师范大学毕业没多久,知晓我喜欢阅读与写作,便把家中的藏书借给我看,还鼓励我在文学的道路上,坚持、坚守、坚定。他告诉我,从古至今,为文者,开始离不开模仿,但终要有自己的思想和灵魂。但凡流传千古的文学佳作,莫不是坚守了人性的“真、善、美”,而不是沉迷于自己的小情调。生命有宽度与广度,文章亦如此。虽然,彼时的我一知半懂,但我知道,文学这条路,我才站在起跑线上,路还很漫长。
读大学时,有幸就读于文学院,开始系统地学习文学理论,有方法地阅读文学作品。诗经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让我明白了古人对浪漫爱情的向往与追求。“硕鼠硕鼠,无食我黍”,让我懂得了历史的变迁,王朝的更替,以及劳动人民的渴盼。而唐诗宋词元曲,李白的浪漫豪放,杜甫的雄浑朴实,苏轼的慷慨豪迈,李清照的深情婉约,柳永的凄婉绵长……代代人才辈出,至今难以超越。历史和政治也是我所偏爱的。如果说文学让我痴,那么,历史和政治则让我懂。在读史的时候,常常沉醉于书中那恬静的红、冷落的紫、苦笑的白与绿。在书中,我可以摩挲,可以凭吊,可以悠然遐想,想到六朝的兴废、王谢的风流、秦淮的艳迹,可以尽情领略那一缕缕幽幽的古味,去尽情体会那一个个风流才子、落魄诗人的心情境界……
现在,我再次以学生的身份踏入湘大,攻读政治学。尽管学业繁忙,但我每天还是会抽出二至三个小时读散文诗歌。喜欢在夜深人静的时刻,在灯下细细品读唐诗宋词、历史传记……
如果说人生是一场风景无限的旅行,那么读书则是帮我们擦亮了双眼,写作让我们学会用心感受这趟旅行的美好。在途中,尽管有时你是一个人,但因为有了书的陪伴,你不会感到孤独与寂寞。与他们对话,让你睿智,让你勇敢,让你成长。
作者简介:
曾娟,毕业于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现为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国际关系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自初中开始文学创作,有作品刊于《美文▪青春写作》《散文选刊▪下半月》等杂志,2017年出版诗歌散文合集《桃溪深处亦红尘》,2020年出版诗歌合集《莲花镜里香》。
编辑丨胡歆宸 王珺(实习生)
审核 | 翁灵娜 刘义彬
END
欢迎关注湘潭日报社《湖湘源》文化微刊。本微刊为湘潭日报社主办的精品文化内容展示平台,致力于弘扬湖湘文化,推介湘潭日报社旗下各媒体有关风物民情、人文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精选内容。
凡投稿湘潭日报社文化栏目的稿件,本社有权刊发于湘潭日报及湘潭日报社二级机构湘潭在线新闻网所属各网络媒体。如不同意网络媒体用稿,请在来稿时说明。湘潭日报采用稿件后将按时支付稿费,湘潭在线所属各网络媒体采用稿件不支付稿费。凡向本社投稿,即视为同意上述条款。
原标题:《美文 | 曾娟:读书是自己的成长》
下一篇:秋天里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