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区奏响教育高质量发展“三部曲”
逐梦教育路 迈步新征程
均衡发展“先行曲”
夯实基础 打造教育优先硬实力
“江北教育围绕‘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优化教育结构,调整网点布局,改善办学条件……我们夙兴夜寐,走遍学校每一个角落,成功创建全国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区。”
——节选自诗歌《江北教育筑梦行》
教育是发展之本、和谐之要、民生之基,是振兴国家和民族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事业。作为重庆的教育大区、教育强区,江北区始终把教育当作最大的民生,将满足老百姓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凝全区之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直以来,江北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优先发展教育,将教育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加大财政投入,依法保障教育经费“三个增长”。近5年落实财政性教育投入84.48亿元,比前5年增长2.5倍,为全区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数据显示,近年来,全区投入近30亿元新建、改扩建学校22所,投入1亿多元综合整治老城校点、保留学校10余所,投入1亿多元为义务教育学校高标准配备“六大功能室”,全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率达到98%,办学条件全面改善,教育发展更有“底气”。
如今,拔地而起的现代化高楼,一应俱全的多功能设施,各美其美的园林式景观……“最好的建筑是学校,最美的风景在校园”已然成为江北教育均衡发展最生动的写照。
优质发展“进行曲”
深化改革 跑出教育提质加速度
“学前教育公益普惠,幼有所育正在实现;中学小学就近入学,优质均衡正在成为现实;高中教育突飞猛进,质量评价年年刷新;职业教育再创佳绩,产教相融行业典范……重庆向北,教育首善,向着未来,一路奔跑。”
——节选自诗歌《江北教育筑梦行》
在江北区看来,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没有高水平教育,就没有高素质人才;没有高素质人才,就没有高质量发展。
“教育要服务高质量发展,造就一支‘高精尖’教育人才队伍是关键。”据江北区教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区坚持优中选优,不拘一格引人才,同时构建科学规范的教师培训体系,持续推进人才队伍建设“五大工程”,激活全区教师队伍“一池春水”。
打牢人才“底子”后,江北将目光瞄准课堂,通过在全区启动“五要素合格课堂”建设,制定课改“三大行动”计划,打破传统课堂模式,重新定义教与学的关系。鲤鱼池小学的“有氧课堂”、新村实验小学的“新美课堂”、十八中的“精准课堂”、诚善中学的“5S课堂”……一大批有特色、高质量的课堂接连涌现,迎来区域课改的百花齐放的可喜局面。
近年来,通过全面推进教育改革提质,江北区集团化办学、学区制改革、名校联盟学校达26所,优质教育覆盖全区55.4%学生,打造重庆市课程创新基地3个、精品课程10门,近3年推出部级“优课”185节,与北师大合作共建重庆市首批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在职研究生教师占比达15%……全区教育呈现出优质繁荣的良好发展态势。
特色发展“协奏曲”
多元协同 秀出校园品牌万花筒
“江北教育,再次翻开崭新的篇章。特色学校、优质名校不断涌现,十八中,女职中,字水中学,华新实验小学,新村实验小学,新村幼儿园,她们印证了江北教育摇曳多姿的芳华……”
——节选自诗歌《江北教育筑梦行》
走进江北区中小学课堂,会看到这样的场景:师生只需动动手指,就能在平板电脑上实现课堂教学、练习题评讲、作业批改……
如今,江北区全面启动未来学校建设,以智慧教育创新学习方式,推动全区教育信息化建设从以“硬件建设为主”向“应用研究为本”的转变,成功打造出江北教育一张亮眼的“新名片”。
探索多元特色发展的征程并未就此止步。江北坚持以“书画艺术、体育健康、科技创新”为重点,大力推动“一校一景、一校一品”,挖掘学校文化内涵,提升学校办学品位,致力于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培养出自己的一技之长。
教师进修学院的教师教育、女职中的女性教育、玉带山小学的版画、猫儿石小学的毽球、雨花小学的游泳……江北区始终坚持品牌立教,打造出一批在全市有影响力的特色学校,变传统的“千校一面”为“各美其美”,实现素质教育全面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