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胡广欣
幕后
1999 年上映的广东电影《赛龙夺锦》,记录下新世纪来临前广东欣欣向荣、充满活力的时代切面。电影里,音乐人龙舟(耿乐饰)的事业和情感都遭遇瓶颈,一位长辈提议他回到家乡,为当地即将在端午节举行的合唱活动写一首合唱作品。他从这片传统与现代交织的土地里汲取灵感,终于冲破迷茫,写出令自己满意的作品。在此过程中,他也收获了农村女孩真真(梅婷饰)的珍贵爱情……
《赛龙夺锦》由王亨里导演,郑华编剧,广东流行乐坛的黄金搭档——李海鹰和陈洁明操刀配乐。作为一部音乐故事片,《赛龙夺锦》是一次勇敢的探索:李海鹰与陈洁明尝试将流行音乐、交响乐、民歌等多种音乐类型融合嫁接,让音乐成为影片的灵魂。这部与广东音乐《赛龙夺锦》同名的电影,拍出了身处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各行各业团结一心、力争上游的精气神。
《赛龙夺锦》在 1999 年荣获第六届中国电影华表奖 " 优秀故事片 "。23 年后,影片入选 " 广东省迎接党的二十大优秀国产电影展播 ",并在广东影视频道重播。熟悉的影像、耳熟能详的音乐,再次唤起观众对那个充满激情的年代的回忆。影片的三位主创——郑华、李海鹰和陈洁明接受了羊城晚报记者专访,讲述了影片的创作故事。23 年前的经历,他们至今仍记忆犹新。
采风
" 广东四小龙 ",你追我赶
1998 年适逢改革开放 20 周年,次年则将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50 周年的大日子。那个夏天,当时在珠江电影制片公司工作的郑华接到了总经理黄勇交代的任务:做一部农村题材的音乐故事片,并作为重点影片报国家电影局。
郑华有点犯难:一是因为在当时的中国电影界,音乐故事片非常少见;二是农村题材并非他的强项——郑华擅长都市电影,他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创作剧本,处女作《给咖啡加点糖》被视为早期中国都市电影的代表作。" 农村题材太难写了,我手上没有任何生活素材和原型,脑袋一片空白。" 郑华回忆," 当时,我们对传统农村题材电影还是有一种土气的印象。接到创作任务后,我虽然很兴奋,但不知道要如何下手。"
那么,就先去农村走一走吧。郑华带着两万元采风经费,叫上音乐人朋友李海鹰、陈洁明和广东传统民俗专家蒙嘉林,一起到南海、顺德、中山等地采访了半个多月。这趟旅程里,最让郑华震撼的是珠三角农村的现代化程度。当时,改革开放已经实行 20 年,珠三角地区完成了一次经济腾飞。人们把这里经济发展最迅猛的四座中小型城市——东莞、中山、南海、顺德称为 " 广东四小龙 "(也被称作 " 广东四小虎 ")。郑华看见,那些曾以 " 桑基鱼塘 " 著称的地方,摇身一变成为全国制造业重镇,四座城市各自形成独特的发展模式,在经济上你追我赶,交出令人惊艳的答卷。
这让郑华想起传统广东音乐《赛龙夺锦》。这首曲子节奏紧凑、充满动感,生动描述了端午节龙舟竞渡的紧张场面。" 龙舟比赛很有竞争意识,每一条龙舟都要拼尽全力,争取拔得头筹。但同时,这又是一项讲求集体精神的活动,划龙舟的人必须一起发力,船才能划得快。" 他灵光一现," 广东四小龙 " 就像四艘互不服输的龙舟,改革开放的号角响起,船上的人团结一心,朝着同一个目标发力,在经济建设的赛道上力争上游。郑华决定,就把电影命名为充满岭南特色的《赛龙夺锦》。
一边划龙舟,一边搞合唱
在采风过程中,郑华得知一个有趣的故事。著名指挥家、广州乐团(广州交响乐团的前身)创始人之一施明新老先生,每周末都会自行前往南海,辅导当地的合唱团排练。合唱团的成员大多是当地农民、机关单位职工、学校老师等。当地人对合唱的热爱与指挥家的无私奉献触动了郑华:" 施明新这样一位老艺术家,每周都要自己倒几趟公交车去南海。这不是领导下派的任务,他完全是出于对艺术的执着、对村民的感情而去做这件事。我去合唱团采风的那天正好是下雨天,但他们仍然雷打不动地排练,当时的场面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在珠三角,合唱原来是一项如此具有深厚群众基础的活动。"